新闻报道

图文热点

中华朱氏网一行走进徐州刘集姓氏文化研究会

来源:管理员|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2025/10/03 05:19:14 浏览量:109

2025年10月2日,应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刘集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许文全先生之邀,中华朱氏网主编、山东省历史学会邾国文化专委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朱汉明先生一行冒雨由山东到江苏走访。

走进刘集镇丁场村,远远便望见一栋粉墙黛瓦的建筑静静立在巷口,屋檐下“文化礼堂”四个鎏金大字在阳光里泛着温润的光。菱形窗格透出几分古意,仿佛在低语着这片土地上绵延不绝的乡愁。这便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徐州刘集姓氏文化研究会的所在。门楼不高,却自有庄重之气,像是守着一方水土的记忆与根脉。

门前立着一块红底白字的宣传牌,上面写着“谋百姓需 铸乡村魂 聚群众心 固执政基”,字字铿锵,透出基层文化建设的初心与担当。“铜山刘集镇丁场村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一行小字,默默诉说着这里不仅是姓氏文化的据点,更是连接现代与传统的桥梁。右侧一块白牌上列着管理细则,条文简洁,却能看出日常运转的用心与秩序。

恰好,河南新乡的许氏宗亲前来走访,主编先生为他们合影。

推门而入,迎面是一幅竖挂的书法作品,墨迹沉稳:“铜山刘集镇姓氏委员会”。笔锋间有风骨,落款处的小字虽不张扬,却透着一股不容轻慢的郑重。这幅字像是整个空间的灵魂,无声地宣告着这里所承载的使命——不是浮于表面的怀旧,而是对血脉源头的敬意与追溯。

再往里走,是一间敞亮的厅堂,金匾高悬:“徐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与“铜山区谱牒委员会”并列其上,仿佛两条支流汇成一条文化长河。门内几位长者正低声交谈,神情专注,商议某支族谱的续修事宜。墙上挂着几幅山水画,家具虽不华丽,却整洁有序,处处透着一种朴素的仪式感。

桌上铺着一张古意盎然的宣纸,边角缀以金纹,左上角一抹淡墨勾出远山轮廓。纸上竖写着关于家谱、族谱研究的文字,字里行间提及人文地理、迁徙脉络,仿佛一张无形的网,将散落各地的朱氏后人悄然联结。这不只是纸上的记录,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偏厅里,两位同行正忙碌工作。一人手持竹尺,轻轻展平一张泛黄的纸页,动作轻柔得像在抚慰一段沉睡的记忆;另一人立在一旁,目光专注,似在核对某处细节。姓氏文化的传承,从来不是靠豪言壮语,而是这样日复一日的伏案耕耘。

另一间房内,刘集镇文化站站长、著名书法家张家福先生挥毫泼墨,应主编要求,书写“朱氏一亲家”,“同根一祖”作品,笔力雄浑,气韵生动。墨碗旁搁着毛笔、平板,每一笔都是对祖先的致意,每一划都在续写家族的篇章。

墙边并列着两幅横幅,“居高声自远”“春华秋实”,皆出自张家福先生之手。字如其人,清峻而不失温厚。前者道出文化影响力之深远,后者则暗喻耕耘必有收获。这两句话,恰如研究会这些年走过的路——不喧哗,自有声;不张扬,终结果。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两幅悬于黑底背景上的金色竖联,字体工整,金光熠熠,上书“刘集镇村民文化研究工作室”,在这幽深的底色映衬下,文字如星,照亮了无数普通人对根源的追寻。

姓氏文化并非尘封于族谱中的冷僻文字,而是活在砖瓦之间、笔墨之中、匠人指尖的日常。它藏在一扇窗的形状里,一句标语的温度里,也藏在那一声“咱们朱家”的亲切称呼中。中华朱氏网走进的不仅是一个研究会,更是千万姓氏文化人心中那根不断的情感纽带。而刘集镇,正以它独有的方式,把“根”字写得越来越深。

(2025年10月3日凌晨于徐州铜山大唐商务宾馆)

  •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