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飞: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淮河大禹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揭牌仪式上的致辞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5/10/28|浏览量:137

1.jpg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嘉宾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金秋十月,淮水澄澈。在这孕育着文明密码的千里长河之畔,我们齐聚蚌埠,共同见证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淮河大禹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的揭牌成立。此刻,站在这片曾被大禹治水足迹浸润的土地上,面对着禹会诸侯的夯土台基与流淌千年的淮河水脉,我的内心充满敬畏与振奋。这不仅是学术研究领域的一件盛事,更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实践,是新时代传承弘扬大禹精神的生动注脚。

一、溯源文明根脉:大禹治水的历史坐标与学术价值淮河,这条被誉为“中国之脐”的河流,承载着中华文明最初的记忆。当我们的目光穿透五千年时空,大禹治水的传说与遗迹,犹如璀璨星辰,照亮了中华文明探源的路径。在禹会村的夯土台基间,在涂山的传说里,在芍陂的千年陂塘中,我们触摸到了先民与自然博弈的智慧结晶。

1. 大禹治水:中华文明的精神原点《尚书·禹贡》载:“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这段简短的文字,记录的不仅是一条河流的治理,更是一个民族生存智慧的觉醒。大禹“疏川导滞”的治水理念,突破了鲧“堵”的局限,开创了“因势利导”的治水哲学。这种尊重自然规律的智慧,奠定了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的思想根基,成为后世水利工程的滥觞。在禹会村遗址的考古发现中,2500平方米的夯土台基、成排的柱洞与祭祀沟坑,印证了《左传》中“禹会诸侯于涂山”的记载。那些与夏文化特征吻合的陶器残片,不仅是对大禹时代社会形态的考古实证,更揭示了治水工程如何推动早期国家的形成。大禹通过治水凝聚部落联盟,建立起“九州攸同”的政治秩序,这种“以水立国”的模式,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的演进轨迹。

2.淮河水利:中华治水史的缩影从芍陂到王家坝,从孙叔敖的“陂塘体系”到潘季驯的“束水攻沙”,淮河流域的水利工程构成了中华治水史的完整谱系。芍陂作为中国最早的大型陂塘灌溉工程,其“蓄泄兼筹”的设计理念,比都江堰早340年,至今仍在滋养皖北沃野;而潘季驯“蓄清刷黄”的方略,则在明清两代塑造了黄淮水系的崭新格局。

这些工程背后,蕴含着东方治水文明的独特智慧:它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造,更是对社会治理、生态平衡的系统性思考。正如文档3所述,淮河水利“将水利工程与信仰体系交融”,大禹庙的香火与安澜龙王的碑碣,见证着先民对自然的敬畏与对和平的祈愿。这种人文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正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密码。

2.jpg

二、立足时代课题:大禹文化研究的当代启示今天的淮河,已不再是“十年九涝”的忧患之河。随着王家坝精神的传承与智慧水利的建设,这条古老的河流正焕发出新的生机。然而,治水文明的演进从未停歇,大禹文化的当代价值,正在于其为现代水利研究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镜鉴。


1.大禹精神的现代转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奉献精神、“疏川导滞”的科学态度,这些大禹精神的内核,与新时代“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水利精神高度契合。在王家坝13次开闸蓄洪的壮举中,在蒙洼人民“舍小家为大家”的抉择里,我们看到了大禹精神的当代传承。这种精神不仅是道德层面的感召,更是社会治理中“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生动实践。

2. 治水文明的范式革新从“束水攻沙”到“智慧淮河”,技术手段的迭代更新背后,不变的是对水患治理规律的探索。文档3中提及的“数字孪生技术”“光伏鱼塘生态循环”,正是传统治水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大禹文化研究专委会的成立,正是要搭建起古今对话的平台,挖掘传统治水经验中的科学基因,为气候变化下的水资源管理提供历史参照。

三、面向未来:构建淮河文明的学术高地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淮河大禹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淮河文明研究进入新的阶段。在此,我谨提出三点期许:

1.做文明探源的深耕者依托禹会村遗址、双墩文化等考古成果,深化大禹治水传说与早期国家形成的关联性研究。通过跨学科协作,还原淮河流域从传说时代到信史阶段的文明演进图谱,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提供实证支撑。

2.做文化传承的创新者将大禹文化融入现代传播语境,通过数字化技术复原芍陂、浮山堰等历史场景,创作兼具学术性与艺术性的文化产品。让“候人兮猗”的古老歌谣与“光伏鱼塘”的现代诗篇,在淮河两岸交响共鸣。

3.做生态治理的建言者以史为鉴,汲取传统治水智慧中的生态智慧。针对淮河流域水资源短缺、水生态退化等问题,借鉴“分黄导淮”“蓄清刷黄”的辩证思维,探索人水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路径。

结语:以水为鉴,照见文明各位同仁,淮河之水奔腾不息,正如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精神长河。让我们以此次揭牌为契机,以学术研究为舟楫,以文化传承为灯塔,共同书写淮河文明研究的新篇章。让大禹的智慧之光,继续照亮我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之路!

谢谢大家!

作者系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安徽省老子研究会顾问、历史学博士、正高二级研究员。

世界朱氏网编辑部

2025年10月27日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