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赤子照南疆——山东南下干部记事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5/10/28|浏览量:134

微信图片_20201109134701.jpg

一、战略抉择:烽火中的使命召唤

1948年秋,解放战争的炮火正改写着中国的命运版图。随着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进攻,南方新解放区亟待建立政权的现实难题摆在中共中央面前。9 月西柏坡会议上,毛泽东提出的干部筹备计划,成为撬动全国政权建设的关键支点。华东局奉命筹备1.5万名干部南下,而根基深厚的山东解放区,因其完备的党政军体系与大批经战火淬炼的骨干,成为这一战略任务的核心承载者。

1948年12月,临朐闵家庄的冬夜灯火通明,华东局在此部署干部抽调工作,确定 "成建制搭配、整套接管" 的创新模式——从渤海、胶东等行政区抽调的干部,按省、地、县层级组建完整班子,确保抵达新区即可迅速开展工作。动员大会上,"支援江南解放" 的号召穿透寒风,无数山东干部撕碎了家信,将 "父母在不远游" 的古训深埋心底。时任渤海区干部的田纪云后来回忆:"那时谁都清楚,此去可能终生难归,但没人犹豫。"

二、征途万里:从微山湖到钱塘岸

1949年3 月,微山湖畔的沙沟镇迎来了特殊的 "军人"。万余名山东干部身着军装,编为华东南下干部纵队,在简陋的乡村校舍里接受接管培训。他们白天学习城市管理知识,夜晚围着篝火听老兵讲南方风俗,胶东的渔盐经验、鲁中的农耕智慧,都在悄然转化为建设新区的储备。

4月21日,渡江战役的炮声响起,干部们背着行囊紧随野战军前行。鲁南干部王德顺在日记中写道:"一天走八十里,草鞋磨穿三只,宿营时还要帮老乡修水车。" 他们既是行军者,也是补给员——在丹阳筹集粮草时,渤海区干部用家乡带来的纺车换取军粮;在浙西山区,胶东干部教村民晒盐技术以充军饷。5月3日杭州解放当日,首批8584 名山东干部便分批进驻,10个地区的首任党政主官中,山东籍干部占了绝大多数。

三、扎根南疆:用血汗筑就新家园

初到浙江的日子,挑战远超想象。语言不通成了第一道关卡,鲁中干部李桂英发明 "实物教学法":指着稻谷学 "米",摸着水车学 "灌溉";生活习惯的差异更显艰难,宁波档案馆留存的回忆显示,干部们每顿饭只有盐炒黄豆,夹菜时都刻意用筷子轻挑,生怕多吃了同伴的份额。但这些困难从未消磨斗志,正如田纪云在回忆录中所说:"山东人认死理,党交给的任务,跪着也要完成。"

剿匪反霸是首要硬仗。鲁南军区出身的赵瑞林带领武工队,在天目山与土匪周旋三月,端掉 17 个据点;政权稳固后,土地改革随即铺开,胶东干部把家乡的 "减租减息" 经验与浙江实际结合,创造性提出"按田亩分农具",使百万农民获得土地。经济恢复中更见担当:渤海区干部引进棉花种植技术,让杭嘉湖平原长出"金絮";鲁中干部带人修复的钱塘江大堤,至今仍在守护两岸良田。

这些山东干部渐渐把他乡当故乡。潍坊干部张克己把老家的枣树种在机关大院,取名 "思乡树",后来这棵树结出的枣子,成了招待下乡群众的佳品;聊城干部王秀莲收养了战乱孤儿,教他说山东话、唱《沂蒙山小调》,如今其后代已在浙江开枝散叶。据统计,这批南下干部中,90% 以上终生未返山东,他们的墓碑大多刻着 "齐鲁某某人,葬于某某地"。

四、精神长存:跨越时空的红色基因

在山东档案信息网的史料中,记载着这样一组数字:仅浙江一省,山东南下干部参与创建了120余个县级政权,推动建立工厂300余家,创办学校近千所。更宝贵的是他们留下的精神财富 ——2012年南下干部历史贡献研讨会上,"忠诚于党、公而忘私;不怕牺牲、迎难而上" 的南下精神被正式提炼,成为齐鲁文化与革命文化交融的结晶。

如今,这种精神仍在传承。在杭州的山东南下干部纪念馆里,那只磨破的草鞋、那本写满方言注释的笔记本,无声诉说着当年的壮举;在宁波的乡村振兴现场,年轻干部们沿用 "扎根群众" 的工作法,正是对先辈的致敬。正如雷建国在研讨会上所言:"南下精神不是陈列的标本,而是永远跳动的火焰。"

从微山湖的集结号到钱塘江的涛声,从接管政权的日夜到建设新区的春秋,山东南下干部用一生践行了 "党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建到哪里" 的誓言。他们的故事,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壮丽篇章,更是齐鲁儿女家国情怀的永恒见证。

世界朱氏网编辑部

2025年10月28日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