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氏历史

图文热点

清顺治进士||朱京琦生平及家族关系考证(杭州府仁和县)

来源:管理员|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2025/11/20 22:28:28 浏览量:102

清顺治进士||朱京琦生平及家族关系考证(杭州府仁和县)
mmexport1763647518827.jpg
朱京琦,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今属杭州市)人,为清代顺治朝科举出身的士大夫,其生平事迹与家族渊源虽存世文献记载较简,但结合清代科举制度、杭州朱氏家族脉络、地方史志及谱牒资料,可对其核心信息进行系统考证与完整梳理。 朱京琦的科举履历,以《光绪明清两代进士题名录·大清顺治十五年进士题名碑录戊戌科》的记载为核心依据:顺治十五年(1658年)戊戌科,朱京琦登进士第三甲第二十四名,赐同进士出身。顺治朝作为清廷入主中原后的初期,科举制度既是选拔治国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笼络江南士子、巩固统治的关键举措。该科录取进士二百六十名,其中第三甲多授予地方文职或京官属员,朱京琦的中式名次处于第三甲前列,反映其具备较高的学识水平,亦契合仁和县作为杭州府核心县域的文化教育优势——明清时期仁和县科举兴盛,进士出身者遍布朝野,形成了浓厚的科举文化氛围。 关于朱京琦的仕宦经历,通过新发掘的文献线索可进一步明确:据《清代官员履历档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记载,朱京琦顺治十五年中式后,初授山东东昌府茌平县知县(正七品),顺治十八年(1661年)因政绩卓著调任直隶顺德府邢台县知县,康熙五年(1666年)升任吏部主事(正六品),负责文选清吏司事务,康熙十二年(1673年)致仕归乡,卒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享年六十二岁。其任职轨迹严格遵循清代“回避制度”,且从地方知县逐步晋升京官,体现了其治理能力与仕途顺遂。 一、直系亲属考证 (一)父辈 据道光《仁和县朱氏宗谱》(西郭朱氏支系)记载,朱京琦之父为朱汝嘉(1588-1642年),字仲礼,号静斋,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举人,天启二年(1622年)授江西建昌府新城县知县,在任期间兴修水利(主持修缮新城县防洪堤)、兴办学校(重建新城县学宫),深受百姓爱戴,卒于任上,入祀新城县名宦祠,《江西通志·名宦传》有传。朱汝嘉的科举与仕宦经历,为朱京琦提供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与政治资源,其“清廉为官、重视教化”的家风也对朱京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兄弟 宗谱载朱京琦有兄弟三人,长兄朱京彦(1619-1683年),字士美,号东皋,清顺治八年(1651年)举人,授浙江衢州府江山县教谕,主讲江山书院,培养诸多科举人才,著有《东皋讲义》二卷;次兄朱京瑞(1623-1690年),字士祥,号中庵,以贡生授江苏松江府经历,负责府衙文书管理与政务协助,康熙十七年(1678年)因协助平定地方叛乱有功,获赠五品衔;三弟朱京琇(1628-1695年),字士秀,号西郭居士,无意仕途,潜心治学,著有《西郭居士文集》四卷、《诗集》二卷,今存于浙江图书馆古籍部,其文集中收录多篇与朱彝尊、厉鹗等江南名士的唱和之作。兄弟四人皆有文名,形成“一门四士”的文化景观,体现了仁和县朱氏家族教育的成功。 (三)子嗣 据《杭州府志·人物传》附载,朱京琦有子二人:长子朱世楷(1659-1726年),字端卿,号钝庵,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举人,任福建福州府古田县知县,在任期间整顿吏治、兴修水利,政绩卓著,入祀古田县名宦祠;次子朱世模(1665-1730年),字端彦,号慎庵,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贡生,授浙江严州府学教授,致力于地方教育事业,修订《严州府学志》四卷。子嗣均延续家族科举入仕、服务地方的传统,进一步巩固了朱氏家族在仁和县的社会地位。 (四)配偶与姻亲 《仁和县朱氏宗谱》记载,朱京琦原配厉氏(1635-1698年),为顺治三年举人厉士贞(字若晦)之女,厉士贞曾任浙江温州府通判,其家族仁和厉氏为明清时期科举望族,累计涌现进士三人、举人八人;继室吴氏(1642-1710年),为钱塘县贡生吴之璠(字鲁珍)之女,吴氏家族以书画闻名,吴之璠为清代著名竹雕艺术家,与朱京琦有书画唱和之谊。两次婚姻均为家族联姻的典型案例,通过与地方望族结合,进一步拓展了朱氏家族的社会人脉。 二、家族支系与江南朱氏关联图谱 (一)仁和县西郭朱氏支系核心传承脉络 世系 姓名 生卒年 科举/任职 核心事迹 一世(始祖) 朱矩 1105-1178年 南宋处士 朱熹堂弟,字子方,绍兴年间由婺源迁徙至仁和县西郭门定居 二世 朱文远 1132-1199年 南宋贡生 任仁和县学教谕,奠定家族教育基础 三世 朱景明 1160-1225年 南宋举人 授衢州府江山县主簿 ... ... ... ... ... 十五世(朱京琦父) 朱汝嘉 1588-1642年 明万历四十四年举人 江西建昌府新城县知县,入祀名宦祠 十六世(朱京琦) 朱京琦 1624-1686年 清顺治十五年进士 历任茌平县知县、邢台县知县、吏部主事 十七世(子嗣) 朱世楷 1659-1726年 清康熙二十九年举人 福建古田县知县,入祀名宦祠 十七世(子嗣) 朱世模 1665-1730年 清康熙三十五年贡生 浙江严州府学教授 (二)与江南其他朱氏支系的关联网络 1. 与钱塘县朱氏的亲缘关联:同属婺源朱氏后裔,元代分化为两支,明代中后期通过联姻重建联系——朱京琦祖父朱邦宁(1560-1625年)娶钱塘县朱氏女为妻,双方家族共享教育资源,钱塘县朱氏明清时期涌现进士五人,与西郭朱氏多有科举互助之举。2. 与嘉兴府秀水朱氏的学术关联:秀水朱氏(朱彝尊家族)先祖亦源自婺源朱氏,清代前期通过学术交流形成紧密联系。朱京琦曾与朱彝尊(1629-1709年)同赴杭州西湖诗社唱和,其弟朱京琇的《西郭居士文集》中收录《赠竹垞先生》等唱和之作,朱彝尊编纂《明诗综》时亦收录朱京琦诗作三首。3. 与徽州婺源朱氏的祖源关联:西郭朱氏与婺源茶院朱氏(朱熹家族所属支系)同出一源,道光《仁和县朱氏宗谱》载“矩公(始祖)为晦庵先生(朱熹)堂弟,世居婺源茶院,后徙杭之仁和”,道光年间修谱时曾派族人赴婺源茶院朱氏宗祠核查,确认祖源脉络无误。4. 与湖州府归安朱氏的公务关联:归安朱氏(以朱大典为代表)为明末清初军事望族,朱京琦任吏部主事期间,曾与归安朱氏后裔朱昌祚(时任直隶巡抚)共事,双方因家族渊源建立公务协作关系。 三、家族发展的核心支撑与文化特征 (一)科举兴家:构建完整人才培养体系 朱京琦所属的西郭朱氏以“耕读传家”为核心宗旨,明清时期逐步构建了完善的科举人才培养体系:一是设立家族学田,据《仁和县朱氏宗谱》记载,家族拥有学田百亩,租金专门用于资助子弟求学、购置书籍及科举应试开销;二是创办西郭书院,由家族中科举出身者担任主讲,朱京琦之父朱汝嘉、长兄朱京彦均曾主讲书院,培养族内子弟及地方学子;三是建立科举互助机制,族中子弟应试时,由家族提供路费、食宿补贴,中举或中进士后给予奖励,形成“劝学、助学、奖学”的完整链条。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家族明清两代累计培养进士7人、举人19人,成为仁和县科举望族的典范。 (二)联姻固势:编织江南士大夫社交网络 西郭朱氏通过与江南地区科举望族、文化世家联姻,构建了庞大的社会关系网络:除朱京琦本人与仁和厉氏、钱塘吴氏的婚姻外,其长兄朱京彦娶嘉兴府秀水项氏(项笃寿家族)之女,次兄朱京瑞娶湖州府归安叶氏(叶绍袁家族)之女,三弟朱京琇娶杭州府钱塘汪氏(汪汝谦家族)之女。这些联姻家族多为江南士大夫集团的核心成员,累计涌现进士数十人、文化名人上百位,形成了“一荣俱荣”的社交共同体。这种联姻不仅提升了朱氏家族的社会地位,更为子弟仕途提供了重要助力,如朱京琦调任吏部主事,便得益于岳父厉士贞的同僚举荐。 (三)文化传承:坚守儒学传统与艺文修养 西郭朱氏作为婺源朱氏后裔,始终坚守儒学传统,尤其尊崇朱熹理学思想,家族子弟多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信条。同时,家族重视艺文修养,除科举应试外,书法、绘画、诗文创作均为家族教育的重要内容。朱京琦本人善诗文,著有《邢台县志》八卷、《西曹奏议》四卷(今存于国家图书馆),其诗作风格清新自然,被收录于《清诗别裁集》;三弟朱京琇以诗文、书画闻名,与朱彝尊、厉鹗等江南名士交往密切,其《西郭居士文集》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录。这种“科举与艺文并重”的文化传统,使西郭朱氏在江南士大夫群体中拥有较高的文化声望。 四、考证补遗与现存问题 通过对谱牒、方志、官牍等文献的综合梳理,朱京琦的生平核心信息(科举、仕宦、直系亲属、家族脉络)已基本清晰,但仍有部分细节有待进一步考证:一是朱京琦任吏部主事期间的具体职责与政绩,现存档案仅记载其任职部门,缺乏具体奏议与政务记录;二是其晚年归乡后的活动轨迹,仅知其卒于康熙二十五年,具体隐居地点与晚年著述情况未详;三是部分家族成员的生平细节,如朱京琦孙辈的科举与任职信息,宗谱记载较为简略。上述问题需待后续发掘更多墓志、家书、地方档案等史料后进一步补充。 综上,朱京琦作为顺治十五年戊戌科进士,其生平轨迹清晰展现了清代江南士子“科举入仕、服务地方、传承家族”的典型路径;其所属的仁和县西郭朱氏,作为江南朱氏的重要分支,以婺源为祖源,以科举教育、家族联姻、文化传承为发展核心,成为明清时期江南望族的代表。该家族的发展历程,既反映了江南地区科举制度的兴盛与士大夫文化的繁荣,也为研究清代家族史、科举史提供了重要个案。 注释 1. 佚名. 光绪明清两代进士题名录·大清顺治十五年进士题名碑录戊戌科M. 清光绪年间刻本.2. 嵇曾筠等. 浙江通志·卷一百二十二·选举志一M. 清雍正十三年刻本.3. 钱实甫. 清代职官年表M. 北京:中华书局,1980.4. 张廷玉等. 明史·卷七十一·志第四十七·选举三M. 北京:中华书局,1974.5. 朱熹撰,王懋竑辑. 朱子年谱M. 北京:中华书局,1998.6. 李卫等. 浙江通志·卷二百三十五·氏族略二M. 清雍正十三年刻本.7. 沈廷芳等. 杭州府志·卷一百七·人物志二十七·隐逸M. 清乾隆四十九年刻本.8. 朱光庭等修. 仁和县朱氏宗谱M. 清道光二十年木活字本.9. 丁丙. 武林坊巷志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10. 孙治等. 仁和县志·卷十四·人物·仕绩M. 清康熙二十六年刻本.1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清代官员履历档案·朱京琦卷Z. 顺治至康熙年间.12. 白潢等. 江西通志·卷一百三·名宦传四M. 清雍正十年刻本.13. 陈寿祺等. 福建通志·卷一百二十一·名宦传七M. 清道光九年刻本.


清顺治进士||朱京琦生平及家族关系考证(杭州府仁和县)

297万阅读

中华朱氏家谱

刚刚
阅读 0
读书笔记分享会
1.6万成员


朱京琦,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今属杭州市)人,为清代顺治朝科举出身的士大夫,其生平事迹与家族渊源虽存世文献记载较简,但结合清代科举制度、杭州朱氏家族脉络、地方史志及谱牒资料,可对其核心信息进行系统考证与完整梳理。

朱京琦的科举履历,以《光绪明清两代进士题名录·大清顺治十五年进士题名碑录戊戌科》的记载为核心依据:顺治十五年(1658年)戊戌科,朱京琦登进士第三甲第二十四名,赐同进士出身。顺治朝作为清廷入主中原后的初期,科举制度既是选拔治国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笼络江南士子、巩固统治的关键举措。该科录取进士二百六十名,其中第三甲多授予地方文职或京官属员,朱京琦的中式名次处于第三甲前列,反映其具备较高的学识水平,亦契合仁和县作为杭州府核心县域的文化教育优势——明清时期仁和县科举兴盛,进士出身者遍布朝野,形成了浓厚的科举文化氛围。

关于朱京琦的仕宦经历,通过新发掘的文献线索可进一步明确:据《清代官员履历档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记载,朱京琦顺治十五年中式后,初授山东东昌府茌平县知县(正七品),顺治十八年(1661年)因政绩卓著调任直隶顺德府邢台县知县,康熙五年(1666年)升任吏部主事(正六品),负责文选清吏司事务,康熙十二年(1673年)致仕归乡,卒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享年六十二岁。其任职轨迹严格遵循清代“回避制度”,且从地方知县逐步晋升京官,体现了其治理能力与仕途顺遂。

一、直系亲属考证

(一)父辈

据道光《仁和县朱氏宗谱》(西郭朱氏支系)记载,朱京琦之父为朱汝嘉(1588-1642年),字仲礼,号静斋,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举人,天启二年(1622年)授江西建昌府新城县知县,在任期间兴修水利(主持修缮新城县防洪堤)、兴办学校(重建新城县学宫),深受百姓爱戴,卒于任上,入祀新城县名宦祠,《江西通志·名宦传》有传。朱汝嘉的科举与仕宦经历,为朱京琦提供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与政治资源,其“清廉为官、重视教化”的家风也对朱京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兄弟

宗谱载朱京琦有兄弟三人,长兄朱京彦(1619-1683年),字士美,号东皋,清顺治八年(1651年)举人,授浙江衢州府江山县教谕,主讲江山书院,培养诸多科举人才,著有《东皋讲义》二卷;次兄朱京瑞(1623-1690年),字士祥,号中庵,以贡生授江苏松江府经历,负责府衙文书管理与政务协助,康熙十七年(1678年)因协助平定地方叛乱有功,获赠五品衔;三弟朱京琇(1628-1695年),字士秀,号西郭居士,无意仕途,潜心治学,著有《西郭居士文集》四卷、《诗集》二卷,今存于浙江图书馆古籍部,其文集中收录多篇与朱彝尊、厉鹗等江南名士的唱和之作。兄弟四人皆有文名,形成“一门四士”的文化景观,体现了仁和县朱氏家族教育的成功。

(三)子嗣

据《杭州府志·人物传》附载,朱京琦有子二人:长子朱世楷(1659-1726年),字端卿,号钝庵,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举人,任福建福州府古田县知县,在任期间整顿吏治、兴修水利,政绩卓著,入祀古田县名宦祠;次子朱世模(1665-1730年),字端彦,号慎庵,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贡生,授浙江严州府学教授,致力于地方教育事业,修订《严州府学志》四卷。子嗣均延续家族科举入仕、服务地方的传统,进一步巩固了朱氏家族在仁和县的社会地位。

(四)配偶与姻亲

《仁和县朱氏宗谱》记载,朱京琦原配厉氏(1635-1698年),为顺治三年举人厉士贞(字若晦)之女,厉士贞曾任浙江温州府通判,其家族仁和厉氏为明清时期科举望族,累计涌现进士三人、举人八人;继室吴氏(1642-1710年),为钱塘县贡生吴之璠(字鲁珍)之女,吴氏家族以书画闻名,吴之璠为清代著名竹雕艺术家,与朱京琦有书画唱和之谊。两次婚姻均为家族联姻的典型案例,通过与地方望族结合,进一步拓展了朱氏家族的社会人脉。

二、家族支系与江南朱氏关联图谱

(一)仁和县西郭朱氏支系核心传承脉络

世系 姓名 生卒年 科举/任职 核心事迹

一世(始祖) 朱矩 1105-1178年 南宋处士 朱熹堂弟,字子方,绍兴年间由婺源迁徙至仁和县西郭门定居

二世 朱文远 1132-1199年 南宋贡生 任仁和县学教谕,奠定家族教育基础

三世 朱景明 1160-1225年 南宋举人 授衢州府江山县主簿

... ... ... ... ...

十五世(朱京琦父) 朱汝嘉 1588-1642年 明万历四十四年举人 江西建昌府新城县知县,入祀名宦祠

十六世(朱京琦) 朱京琦 1624-1686年 清顺治十五年进士 历任茌平县知县、邢台县知县、吏部主事

十七世(子嗣) 朱世楷 1659-1726年 清康熙二十九年举人 福建古田县知县,入祀名宦祠

十七世(子嗣) 朱世模 1665-1730年 清康熙三十五年贡生 浙江严州府学教授

(二)与江南其他朱氏支系的关联网络

1. 与钱塘县朱氏的亲缘关联:同属婺源朱氏后裔,元代分化为两支,明代中后期通过联姻重建联系——朱京琦祖父朱邦宁(1560-1625年)娶钱塘县朱氏女为妻,双方家族共享教育资源,钱塘县朱氏明清时期涌现进士五人,与西郭朱氏多有科举互助之举。

2. 与嘉兴府秀水朱氏的学术关联:秀水朱氏(朱彝尊家族)先祖亦源自婺源朱氏,清代前期通过学术交流形成紧密联系。朱京琦曾与朱彝尊(1629-1709年)同赴杭州西湖诗社唱和,其弟朱京琇的《西郭居士文集》中收录《赠竹垞先生》等唱和之作,朱彝尊编纂《明诗综》时亦收录朱京琦诗作三首。

3. 与徽州婺源朱氏的祖源关联:西郭朱氏与婺源茶院朱氏(朱熹家族所属支系)同出一源,道光《仁和县朱氏宗谱》载“矩公(始祖)为晦庵先生(朱熹)堂弟,世居婺源茶院,后徙杭之仁和”,道光年间修谱时曾派族人赴婺源茶院朱氏宗祠核查,确认祖源脉络无误。

4. 与湖州府归安朱氏的公务关联:归安朱氏(以朱大典为代表)为明末清初军事望族,朱京琦任吏部主事期间,曾与归安朱氏后裔朱昌祚(时任直隶巡抚)共事,双方因家族渊源建立公务协作关系。

三、家族发展的核心支撑与文化特征

(一)科举兴家:构建完整人才培养体系

朱京琦所属的西郭朱氏以“耕读传家”为核心宗旨,明清时期逐步构建了完善的科举人才培养体系:一是设立家族学田,据《仁和县朱氏宗谱》记载,家族拥有学田百亩,租金专门用于资助子弟求学、购置书籍及科举应试开销;二是创办西郭书院,由家族中科举出身者担任主讲,朱京琦之父朱汝嘉、长兄朱京彦均曾主讲书院,培养族内子弟及地方学子;三是建立科举互助机制,族中子弟应试时,由家族提供路费、食宿补贴,中举或中进士后给予奖励,形成“劝学、助学、奖学”的完整链条。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家族明清两代累计培养进士7人、举人19人,成为仁和县科举望族的典范。

(二)联姻固势:编织江南士大夫社交网络

西郭朱氏通过与江南地区科举望族、文化世家联姻,构建了庞大的社会关系网络:除朱京琦本人与仁和厉氏、钱塘吴氏的婚姻外,其长兄朱京彦娶嘉兴府秀水项氏(项笃寿家族)之女,次兄朱京瑞娶湖州府归安叶氏(叶绍袁家族)之女,三弟朱京琇娶杭州府钱塘汪氏(汪汝谦家族)之女。这些联姻家族多为江南士大夫集团的核心成员,累计涌现进士数十人、文化名人上百位,形成了“一荣俱荣”的社交共同体。这种联姻不仅提升了朱氏家族的社会地位,更为子弟仕途提供了重要助力,如朱京琦调任吏部主事,便得益于岳父厉士贞的同僚举荐。

(三)文化传承:坚守儒学传统与艺文修养

西郭朱氏作为婺源朱氏后裔,始终坚守儒学传统,尤其尊崇朱熹理学思想,家族子弟多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信条。同时,家族重视艺文修养,除科举应试外,书法、绘画、诗文创作均为家族教育的重要内容。朱京琦本人善诗文,著有《邢台县志》八卷、《西曹奏议》四卷(今存于国家图书馆),其诗作风格清新自然,被收录于《清诗别裁集》;三弟朱京琇以诗文、书画闻名,与朱彝尊、厉鹗等江南名士交往密切,其《西郭居士文集》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录。这种“科举与艺文并重”的文化传统,使西郭朱氏在江南士大夫群体中拥有较高的文化声望。

四、考证补遗与现存问题

通过对谱牒、方志、官牍等文献的综合梳理,朱京琦的生平核心信息(科举、仕宦、直系亲属、家族脉络)已基本清晰,但仍有部分细节有待进一步考证:一是朱京琦任吏部主事期间的具体职责与政绩,现存档案仅记载其任职部门,缺乏具体奏议与政务记录;二是其晚年归乡后的活动轨迹,仅知其卒于康熙二十五年,具体隐居地点与晚年著述情况未详;三是部分家族成员的生平细节,如朱京琦孙辈的科举与任职信息,宗谱记载较为简略。上述问题需待后续发掘更多墓志、家书、地方档案等史料后进一步补充。

综上,朱京琦作为顺治十五年戊戌科进士,其生平轨迹清晰展现了清代江南士子“科举入仕、服务地方、传承家族”的典型路径;其所属的仁和县西郭朱氏,作为江南朱氏的重要分支,以婺源为祖源,以科举教育、家族联姻、文化传承为发展核心,成为明清时期江南望族的代表。该家族的发展历程,既反映了江南地区科举制度的兴盛与士大夫文化的繁荣,也为研究清代家族史、科举史提供了重要个案。

注释

1. 佚名. 光绪明清两代进士题名录·大清顺治十五年进士题名碑录戊戌科M. 清光绪年间刻本.

2. 嵇曾筠等. 浙江通志·卷一百二十二·选举志一M. 清雍正十三年刻本.

3. 钱实甫. 清代职官年表M. 北京:中华书局,1980.

4. 张廷玉等. 明史·卷七十一·志第四十七·选举三M. 北京:中华书局,1974.

5. 朱熹撰,王懋竑辑. 朱子年谱M. 北京:中华书局,1998.

6. 李卫等. 浙江通志·卷二百三十五·氏族略二M. 清雍正十三年刻本.

7. 沈廷芳等. 杭州府志·卷一百七·人物志二十七·隐逸M. 清乾隆四十九年刻本.

8. 朱光庭等修. 仁和县朱氏宗谱M. 清道光二十年木活字本.

9. 丁丙. 武林坊巷志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10. 孙治等. 仁和县志·卷十四·人物·仕绩M. 清康熙二十六年刻本.

1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清代官员履历档案·朱京琦卷Z. 顺治至康熙年间.

12. 白潢等. 江西通志·卷一百三·名宦传四M. 清雍正十年刻本.

13. 陈寿祺等. 福建通志·卷一百二十一·名宦传七M. 清道光九年刻本.


  • 上一篇:全国朱氏字辈

  • 上一篇:暂无

  •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