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进士朱期昌(湖广广州府蕲水县)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5/10/17|浏览量:186
朱期昌作为明代中后期的官员,其生平轨迹与家族网络承载着彼时士大夫阶层的社会生态,现结合文献史料对其展开考证。
一、生平履历考辨
朱期昌,字辰翁,号朱陵,湖广黄州府蕲水县(今湖北浠水) 人,以弓兵籍选贡入仕,这一户籍与选贡身份反映出其家族并非顶级世族,却通过地方武职系统与文教路径向上流动。
(一)科举与仕途
乡试与会试:他于顺天乡试中位列第十三名,会试取第五十八名,展现出跨地域应试(顺天为京畿考场)的能力,也暗示其可能因仕途规划迁居或借试。
殿试与授官:万历年间(具体可考为某科)廷试二甲五十六名,初授户部浙江司主事,此后累官:
管验粮厅,负责漕粮查验,这是户部核心实务岗位;
乙卯年(需考证明代乙卯年,如万历四十三年为乙卯)陞
 贵州司员外郎,丙戌年(同理需考订)陞浙江司郎中;
贵州司员外郎,丙戌年(同理需考订)陞浙江司郎中;
后因丁忧或病告(“中告病戊午补原职,起州倉運”),戊午年补任原职,又被起用管理州仓漕运,最终官至一定品阶(因文献残损,高阶职衔待考)。
二、家族关系网络
朱期昌的家族是典型的“科举-官僚”家族,亲属多通过科举、任官拓展家族势力。
(一)直系亲属
曾祖与祖:曾祖朱玉珊,获“恩例冠带”,即通过朝廷恩荫获得虚职荣誉,提升家族社会地位;祖父朱文奎,官至“六科御史再封陕西副使”,六科御史为言官,陕西副使为地方按察使副长官,品阶不低,可见祖父一辈已奠定家族官宦基础。
-父与母:父亲朱衿,“癸且进士浙江右布(政使),改晋阶通奉大夫”,浙江右布政使为从二品地方大员,改晋通奉大夫(从二品散官),彰显父系在浙江官场的影响力;母亲张氏,获“封太夫人”(命妇封号),育有子朱丝、朱絃、朱鷺(名中带“丝”“絃”“鷺”,体现文人取名雅趣)。
妻室:娶李氏,获“封安人”(命妇封号),与母氏封号对应,反映家族女性因男性官爵获得身份荣誉。
(二)旁系亲属
兄弟辈:兄朱期至(戊戌进士,河南慱慶(应为“博野”)知县)、朱期怕;弟朱期泰(增生,即国子监增广生)、朱期同、朱期豫、朱期有(俱庠生,即府县学秀才)。可见兄弟中既有科举中式者(朱期至为进士),也有诸生(增生、庠生),形成“仕进+治学”的家族分工。
子侄辈:子朱丝、朱絃、朱鷺,虽文献未载其仕途,但依托父祖官荫,大概率走科举或荫补之路。
三、家族文化与社会意义
朱期昌家族体现了明代中后期地方的发展逻辑:
科举驱动:从曾祖恩荫到祖父、父亲、兄弟的科举入仕,家族始终以文教为核心向上攀升;
地域互动:父祖在浙江、贵州、陕西等地任官,朱期昌本人也活跃于中央与地方行政系统,家族势力跨地域延伸;
身份建构:通过命妇封号、散官阶衔等制度性符号,强化“官宦世家”的社会身份,成为蕲水当地乃至更大区域的望族。
结语
朱期昌的生平与家族,是明代中层官僚家族的缩影:他们借科举突破阶层壁垒,凭任官拓展社会网络,以制度性荣誉巩固身份。后续可结合《蕲水县志》《明实录》等史料,进一步考订其确切仕官年份、家族更详细的谱系,以深化对明代地方士绅阶层的研究。
(世界朱氏网编辑部,仅供参考!)
2025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