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
文史类>
自然类>
社会类>
经济类>
综合类>
学习类>
著名朱氏瓷刻艺术家——朱立民
2020年7月12日,《山东朱氏通志》淄博座谈会在淄博博山召开之际,朱氏宗亲代表在山东朱氏瓷刻艺术家朱立民工作室小憩。
明朝移民大事年表(详)
1357年至正十七年 泉州(今属福建)的回回移民及后裔以武力割据,并一度攻占 邻近的兴化路。 徐寿辉农民军将领明玉珍率兵1万余入四川。此后,又将约 20万名军人调入四川。与家属合计,明氏移民的数量大约为40 万。移民主要迁自湖广黄州府(治今湖北黄冈市)和德安府(治今 湖北安陆市)。 1358年[宋]龙凤四年元至正十八年 十二月,朱元璋迁宁越七县(今浙江地)富民子弟往应天府(治 今南京市)。 1365年[宋]龙凤十一年元至正二十五年 五月,朱元璋允许原籍濠泗(今安徽凤阳一带)、安丰(治今安 徽寿县)、汴梁(今河南开封市)、两淮等地的老兵,退伍后于应天府 附近居住。 十月,朱元璋迁泰州张士诚部降民5 129 A于湖广潭州(治今 湖南长沙市)和辰州(治今湖南沅陵县)卫所。 1366年[宋]龙凤十二年 元至正二十六年 三月,朱元璋迁高邮张士诚部降民2 212人于湖广沔阳州(治 今湖北仙桃市)和辰州卫所。 1367年 吴元年元至正二十七年
湖南宁远梅木塘、祁阳牛头湾、新田新上凤5000余李氏或为建文帝后裔
首先,建文帝在宁远有后裔,却不能入编县志。 《宁远县志》:有,但不能载入县志!《宁远县志·卷第十二·流寓传》开篇时写道:“往者方志列流寓传,以张游迹,侈美谈,即得失,何观焉?今兹所录率乔寄此土子孙,遂为县人。然行事莫详,只传梗概,庶几原民族者有所稽焉。若夫讲学之士儒,谈文之士,履綦所及,风尚或移,故不可无纪也。至于遁迹沙门,厕身傭保,较然不欺其志。有足多者,并箸于篇。”在流寓传篇首最后一句话十分明白:这里补充说明一下,那些藏身佛门,转变身份成为雇工的人(他的后代成了宁远人),明显不能违避他们本人的意愿(不能记入县志)。也就是说,县志编修者知道宁远有“遁迹水沙门,厕身傭保”者有后代成了宁远人,但不能把他们的这个秘密公布出来,违背他们本人的意愿。 那么,在宁远“遁迹沙门,厕身傭保”的人是谁呢?梅语在梅木塘族中找到了蛛丝马迹。“慎斋公为邑名士。早游泮水,旋食饩廪,学行兼优。掌教乡学,循循善诱,来从学者一经提示辄得解以去,一乡之士奉为臬。以龙门高隐拟之,因偕其弟子贤公公行游邑东乡大观岭脚向东一里许,见一宅场烟火几家,殊廖廖也。然山环水绕,宅后峙一土岭,约高十余丈,古木森森,左右略低,联络如交椅形。宅前平敞,计腴田约二百亩,井塘灌溉,四水归池,无不拱向宅前,罔或遗流他处者。公曰:‘此胜地也,略为开辟,可成一大院落。’谋及龟筮,卜云其吉。越一载即挚家由大山腹迁居于斯。名其宅曰‘梅母堂’,二公遂为此地开派之祖……” 李德胜是因为“龙门高隐”请他来同居,而后才成为梅木塘李氏的开派始祖。这们“龙门高隐”是谁呢?为啥在他逝去后修谱都不言明呢?“龙门高隐”意为皇家隐士,即智眉禅师梅,为记住他的恩德,所以命“龙门高隐”的住宅为“梅母堂”。这完全符合县志中所叙的“遁迹沙门,厕身傭保”的条件。而我们实际的考证则证明这位“龙门高隐”实为建文皇帝。
朱勇: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朱勇,男,汉族,1955年3月出生,安徽无为人,1974年参加工作,197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法学博士。 现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全国各地张氏族谱关于“祖出清河”的记载
2021-07-30
用地方志著史存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立足我国国情,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采取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独特性的重大举措,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画上句号,中国式扶贫创造了人类减贫史的奇迹,对世界减贫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纵览古今,环顾全球,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几亿人脱贫。中国因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尤其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实施,成为全世界率先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为全球减贫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力量。千年梦想今朝圆。这一亘古未有的伟大胜利,应在辉煌史册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2021-07-28
杨朝明《周公事迹研究》评介
半个多世纪前, 历史学家夏曾佑先生曾说:“孔子之前, 黄帝之后, 于中国大有关系者, 周公一人而已。”作为周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 周公一生安邦定国的政治实践, 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耀眼的一幕。
2021-07-27
朱乐尧:这里仍有古中原汉人的身影
时至今日,若要问去哪里还能找寻到几千年的古中原汉人,或许你会告诉我,这是个无解的问题。 可笔者要告诉你的是,可以去赣粤闽边山乡,去我的山村老家看看。在那里,在与当地客家人的交往中,你就能够见到古中原汉人的身影,体会到古中原汉人的习俗、语言和文化传统。 这不是梦呓,或者说妄言。
2021-07-21
中华姓氏的意义
华姓氏,民族之魂。姓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发祥最早、蕴含量最大、使用率最高、凝聚力最强、普及面最广、生命力最旺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任何文化体系、任何宗教信仰、任何学术流派都无可比拟、无可取代的根祖文脉,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和骄傲,而且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和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
2021-07-20
夏商周断代工程与姓氏文化研究
马武举 上世纪末,我国实施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成果,不仅对我们重新认识中国上古历史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姓氏文化研究工作也有很大的帮助。因此,了解这个重大工程的基本情况,对于从事姓氏文化研究工作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