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氏历史

图文热点

探寻朱元璋祖籍地:句容朱家巷

元、明、清时,句容县通德乡(后来的石狮乡,现划归华阳镇)朱家巷,是句容市华阳镇王家边行政村戴家边村附近的小自然村,这里就是朱元璋的祖籍所在地。 为什么说“朱元璋的祖籍在句容” 《二十五史》和吴晗的《朱元璋传》上都承认朱元璋的祖籍在句容,笔者在南京阅江楼看到的明代帝王介绍,也是说朱元璋的祖籍是句容。祖籍,一般说的是祖父的出生地,所以说,正史和专家学者的判断是有历史根据的。 句容盛传一首民谣:“句容蛮,句容蛮,提到句容就胆寒,小小的神仙张邋遢,大大的状元李春芳,阴间皇帝朱洪武,阳间皇帝张祠山。”据长期民间调查,句容数百年来众口一词地的说朱元璋的祖籍在句容,并留下了很多关于朱元璋在句容的传说。不仅如此,地方史志也有很确切的记载。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帅师驻兵太平,“为念先考君尝言世为朱巷人,家族俱存,平日每有乡土之念,即访求故乡宗族之所”, 于是调兵取句容。1356年元璋攻克应天府(南京),句容朱家巷举族父兄昆弟40余人奔至应天,朱元璋才第一次与故乡朱氏族人叙长幼之礼,行亲睦之道。1363年,朱元璋遵从旧典,到句容朱家巷“袛谒先垄,焚香告祭”,并立石句容,名《朱氏世德之碑》。在其自撰的碑文中,朱元璋称“本宗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巷,在通德乡。”根据碑文记载,朱元璋五世祖朱仲八、高祖朱百六、曾祖朱四九3代,生卒俱在句容,历世墓在朱巷。元初,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被列为淘金户,“金非土产,市于他方”,由于赔纳不起,索性丢弃了房屋田产,于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带着12岁的大儿子朱五一和8岁的小儿子朱五四(朱元璋的父亲),迁到了泗州盱眙垦荒,置田置产。

湖南娄底双峰县江边朱氏

查江边朱氏族谱得知:江边朱氏自通公朱圣基于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由江西吉州迁湘潭塘兴湾,又九年,其子太广转迁江边安居乐业,至今已历时七百多年,繁衍四十多代。江边,指今双峰县荷叶镇江边村。江边朱氏建宗祠于江边,修江边水库时拆除。 一、江边朱氏溯源 江边朱氏最早可上溯至朱廉,廉公(当为宋初时人)。谱载“始祖:朱通,字又明,号圣基。宋世袭作礼大将军[朱]名第五子,原籍江西吉州太和县梅子坡圳上。其先[朱]廉佐宋有功,[朱廉]生本,本生光,光生清,清生巽暨、茂巽,长子[生]福昌迁婺源,茂迁江西生福段,福叚生海,海生可兴,可兴生名,名生五子:通;郁;惟;续;珀。郁迁醴陵谭家湾;惟、珀仍居太和圳上;续徙南阳;通,於宋开禧三年游学楚南,见湘潭风水秀丽,择塘西之唐兴湾居焉。理学著我真文真公为立傅,载西山全集,附录於后子七:大儒;大清;大广;大幅;大丽;大文;大山。多也夫!以胡君之方正,谅非阿所好者。然访求未逮,而旌贤之典阙焉,是谁之过欤?是以胡君之行慕朱君之行忘其髦陋而为之傅。绍定五年岁在壬辰 巳前一日赐理资政殿学士真德秀撰。(摘自:《渚头朱氏乾公支谱》民国三十四年 沛国堂) 真德秀(1178-1235年),字景元、景希、希元,号西山,福建浦城人。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登进士,官至户部尚书、参知政事,对政务励精图治,是南宋著名的朱子学者,政治家、理学家,被称为“小朱子”,深受敬重。他为官清廉正直,爱国勤政,政绩颇为显著。嘉定、绍定年间两知泉州时,整顿市舶,罢“和买”,禁重征,复兴海外贸易,整饬吏治,惩贪官,抑豪强,减轻人民疾苦;劝农以农为本,积极生产,并主持兴修水利,使民赖以温饱;重视民间风教,安定社会秩序;巩固海防,增设水寨,捕捉海盗,保护沿海居民和商旅安全。其治泉有方,深得泉州士民和蕃商的爱戴,离任时送拥道,再任时迎者塞路,并给予立祠纪念。他是大理学家朱熹的私淑弟子,不但大力提倡朱理学,而且著述十分丰富,主要有《四书集锦》、《清源文集》、《西山文集》、《大学衍义》等,是正统的有代表性的福建朱子学者,对后世影响较大。撰有《西山甲乙稿》、《大学衍义》、《西山文集》等书。其《真西山选先生卫生稿》通俗易懂,为养生佳篇。卒赠银青光禄大夫,谥文忠,祀全国孔庙。

2022-08-09

《吕官屯村史》之寻根归宗——朱氏家族(山东平度籍)

《吕官屯村史》之寻根归宗——朱氏家族(山东平度籍)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朱廷秀由老家山东莱州府平度州新河镇朱家贯庄,迁来本邑。这里的时间、地点均载于《朱氏族谱》,谱中并未说明搬迁缘由,回溯历史,详考吕官屯各族姓来历,无外随军屯垦,逃避兵灾、荒灾,或无意路过而留居等诸种情况。永乐二年恰是吕官屯始建之年,是时,绝无避难而来之可能。而其谱中又载迁入地为“直隶天津府会川城南吕上滋屯”,其中“直隶”是河北省的旧称,“会川”是静海县旧时别称,唯“吕上滋屯”无从稽考,它不是吕官屯曾经用过的村名,甚至不是静海境内任何一个村庄的曾用名。仔细推敲,这应该是来自语音差别的一个误记,吕官屯最初的名字是“吕长斗屯”,而朱廷秀来自山东,很有可能把“吕长斗”误听成“吕上滋”。《朱氏族谱》虽几经修纂,但后人无法详考“吕上滋屯”之来由,只好一路保留原貌。由此可以得到一个反证:朱廷秀并非随军屯垦而来,想一个下级,没有理由不知道他的带队长官叫吕长斗。那么,其迁来吕官屯的理由就只有无意路过(或无意中半路插入了吕长斗的军屯队伍)一种了。朱氏一族,自廷秀始,及今累十九世,历六百余载。       (参考朱凤来提供朱氏族谱资料并据朱维华口述整理)

2022-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