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与陆游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3/09/07|浏览量:511

1.jpeg

自号晦翁的朱熹,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评价他:“历数唐尧千载下,如公仅有两三人。”现代台湾研究朱子学著名学者钱穆说:“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旷观今史,恐无第三人堪与伦比。”
  朱熹一生广交朋友,培养的学生数以千计,然而在与之交往最深的朋友,除了肝胆相照的辛弃疾外,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算是一个。

2.jpeg

陆游(公元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雄浑豪迈,激昂慷慨,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朱熹与陆游的深厚友谊是建立在他们二人共同的抱负和爱国主义思想基础上。他们之间的交往应追溯到南宋孝宗淳熙年初。当时,朱熹被闲置在武夷山任冲佑观主管。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陆游被贬官到建安(建瓯市)任福建茶盐公事。陆游时常前往拜访朱熹。由于双方相同的抱负和忧国忧民的思想,使他们相见恨晚,无所不谈。

淳熙七年(公元1179年),陆游又被罢官,回到浙江老家,此时,朱熹被右丞相王淮推荐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当时,正值浙东发生灾荒,朱熹通过各种渠道征集赈粜米粮,救济灾民,得罪了一些士大夫。陆游闻悉后,特地赠诗一首《寄朱元晦提举》,声援朱熹,支持赈灾。诗文曰:

  市聚萧条极,村墟冻馁稠。

  劝分无积粟,各籴未通疏。

  民望甚饥渴,公行胡滞留?

  征科放宽否,尚及麦禾秋。

庆元三年十二月,朝廷在奸臣把持下,把矛头指向朱熹,实行“伪学”、“伪党”之禁,这就是有名的“庆元党禁”。遭受株连、打击的共有五十九人。一些立场不坚定的人,纷纷与朱熹断绝关系,但陆游始终如一地与朱熹保持密切的关系,诗书往还不断。这一年冬天,朱熹寄纸被给陆游御寒,陆游作《谢朱元晦寄纸被》二首答谢诗。  
  木枕藜床席见经,卧看飘雪入窗棂。
  布衾纸被元相似,只欠高人为作铭。
  纸被围身度雪天,白于孤腋软于锦。
  放翁用处君知否,绝胜蒲团夜坐禅。

淳熙五年(1178年),陆放翁54岁,客居四川近十年,应该是因为范成大的关系由成都返回任福建茶盐公事,秋抵杭州,冬赴闵。朱晦翁时年49岁,在福建武夷崇安著书讲学,8月得到江西南康军任命,虽辞而不被接受。淳熙六年,晦翁至南康,发现白鹿洞旧址。年末放翁任江南西路提举,到江西抚州。时空交汇。淳熙七年,晦翁建白鹿书院,求藏书于放翁。

晦翁和放翁文学和情怀,大体类似,并且都是吃的南宋科举和文字的饭,而道路却不近相同。这种不同来自何处?一方面是个人的人生抱负,更重要的是来自职业的期望和训练。放翁才高八斗,但家贫无所依,无论是个人突破和还是家庭复兴都只是选择安全系数较高的“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历史使然也只能是颓放的官僚。而朱子的区别更多的是来自他的父亲,朱松的师承是杨龟山,就此一点就造就了他学者型官僚的背景。虽然早逝,却将经济和教育托付给武夷山三老籍溪胡宪、白水刘勉之、屏山刘子翚,俱是儒学的正宗。朱子成长的环境充满了士大夫的气韵,无论是经济状况和学术培养,都保持知识分子的清高和独立性。对比与陆游的背景,其祖父陆佃,系王安石的弟子,血脉中多是经世的套路。
   两人在江西的交集,开始了长达20年的友谊。文学和忧国忧民交错,两人于是书来信往,交情至深。 但是晦翁清楚认识了两人道术的不同带来的分差,他即使在死之前一年,也没有掩饰对陆游官僚文人中柔弱个性的担忧。当听到皓首的陆游终于在韩侂胄的政府中,得以致仕挂冠退休。晦翁长舒了一口气 :放翁且喜结局!晦翁担心的是陆游的官僚气质加之他的才气,会引向晚节不保,所谓“其能太高,迹太近,恐为有力者所牵挽,不得全其晚节”。

而朱熹的担心不幸成真,陆游正是在朱熹逝世前后,为韩侂胄写下了《南园记》,为后人所争执所诟病。

庆元五年(公元1199年)五月,朱熹的高足方士繇病死,陆游在为他作的墓志铭中写道:“……闻侍讲朱公元晦倡道学于建安,往从之,朱公之徒百千人,……因徙高从之崇安五夫籍溪之上,所以熏陶器质,涵养德业,磨袭浸渍,以至于广大高明者。”
  陆游在墓志铭中对朱熹的道家思想作了很高的评价。后来,被罢官闲居在家的陆游听说朱熹在武夷山兴修的“武夷精舍”竣工,特地寄赠贺诗来。其中一首云:
  先生结庐绿岩边,读《易》悬知屡绝编。
  不用采芝警世谷,恐人谤道是神仙。
  同样,朱熹也十分同情不得志的陆游。庆元五年五月,朝廷准备起用陆游入朝任史官,但又遭到反道家当权者的忌馋阴挠而闲置,朱熹闻悉后,十分愤懑。同时对陆游感叹中原沦陷,士大夫苟安江左表示“窃亦深有感焉。”朱熹的弟子严士敦赴剡中为官,临行前,朱熹要他去拜望陆游,特赠诗云:
  平日生涯一短篷,只今回首画图中。
  平章个里无穷事,要见三山老放翁。
  朱熹不仅赞赏陆游的爱国主义思想,也对他的诗歌推崇备至,“放翁老笔愈健,在今当推为第一流。”朱熹与陆游不仅在志同道合,亦在文学上相互沟通,朱熹认为人只有充养正气,文才有健骨。陆游也认为“谁能养气塞天地,吐出自足成虹霓”,因此,后人洪亮吉曾说:“南宋之文,朱仲晦大家也;南宋之诗,陆务观大家也。”

4.jpg   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三月,朱熹病逝于建阳考亭。年届七十六高龄的陆游,无法前来凭吊,但他给朱熹的祭文中,充分表达了他对朱熹的深切思念和极高的评价。祭文曰:

  “某有捐百身起九原之心,有倾长河注东海之泪,路修齿髦,神往形留,公殁不亡,尚期来享。”

(信息来源:网络,编辑部综合)

世界朱氏网编辑部 反馈微信:19819884266.

2023年9月7日


同一个世界,追求不同的境界,这就是世界朱氏网的追求,创新、文明、祥和、拼搏!


(有事找站长,支持世界朱氏网,长按扫码)

寻根问祖,查找家谱,就上朱氏家谱库,联系微信:19819884266。

微信图片_20220804184831.jpg


寻根问祖、编修家谱,传播朱氏文化,品“中华朱氏酒”、“朱府囍酒”。金世佳和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华情,19819884266。

朱府囍酒.jpg

中华朱氏酒9.jpg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