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金寨县朱氏历史及家族关系考证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5/10/24|浏览量:171

2.jpg

本文以安徽金寨县朱氏家族为研究对象,结合地方志乘、族谱文献、碑刻史料及田野调查资料,系统考证金寨朱氏的迁徙源流、发展脉络、家族支系及历史影响。研究表明,金寨朱氏主体为明清时期自江西、安徽徽州等地迁入的移民家族,历经数百年繁衍,形成以血缘为纽带、以宗族制度为核心的聚居群体,在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及地方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其家族发展轨迹与金寨地区的开发史、移民史深度交融。

关键词

金寨朱氏;迁徙源流;家族支系;宗族制度;地方史

一、金寨县地理沿革与朱氏迁入背景

金寨县地处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西接湖北,南邻河南,史称 “皖西咽喉”,因地处江淮分水岭,自古为南北移民迁徙的重要通道。明代以前,金寨地区人口稀少,多为土著先民与早期流民杂居;明清时期,伴随 “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的全国性移民浪潮,加之徽州、安庆等地因土地兼并、自然灾害导致的人口外迁,大量中原及江南姓氏陆续迁入金寨,逐步推动当地的开发与汉化进程。

朱氏作为全国大姓,其迁入金寨的历史与这一移民浪潮同步。金寨地区山多地少,交通相对闭塞,成为移民躲避战乱、寻求生计的理想之地。据现存《金寨朱氏宗谱》(清同治版、民国二十三年重修版)及《六安州志》《金寨县志》记载,朱氏迁入金寨主要集中于三个时期:明代洪武至永乐年间(政策性移民)、明代中后期(自发性流民迁徙)、清代康乾盛世(人口增殖引发的向外扩散)。迁入地以江西饶州府(今上饶、景德镇一带)、安徽徽州府(今黄山一带)、安庆府(今安庆、桐城一带)为主,其中以江西迁入支系人口最多、分布最广,构成金寨朱氏的主体。

二、金寨朱氏主要支系及迁徙源流考证

金寨朱氏并非单一支系,而是由多个迁入时间不同、源出地各异的支系构成,经数百年繁衍,形成 “同源异流、异流同源” 的家族格局。通过对现存族谱、碑刻及田野调查资料的梳理,可明确金寨朱氏主要有以下四大支系:

(一)江右饶州迁金支系(“鄱阳朱氏”)

该支系为金寨朱氏人口最多的支系,源出江西饶州府鄱阳县(今江西鄱阳县),属朱熹后裔分支(据《金寨朱氏宗谱・源流考》载,为朱熹第 6 世孙朱燉之后)。

迁徙时间:明代洪武二年(1369 年),因明初 “垦荒屯田” 政策,朱燉后裔朱茂、朱盛兄弟率族人自鄱阳瓦屑坝(明代重要移民集散地)出发,沿长江北岸迁徙至六安州西南乡(今金寨县梅山镇、白塔畈镇一带),垦荒定居。

分布区域:以金寨县梅山镇为核心,辐射白塔畈镇、麻埠镇等地,代表村落有 “朱家老庄”“朱家畈”“朱冲” 等。

家族标志:清代中期在梅山镇修建 “朱氏宗祠”(今仅存遗址),堂号为 “紫阳堂”(朱熹别号 “紫阳先生”,为朱熹后裔常用堂号);族谱记载清晰,世系可追溯至朱熹,民国二十三年重修时曾与江西鄱阳朱氏宗祠联宗认祖。

(二)徽州婺源迁金支系(“婺源朱氏”)

该支系源出安徽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婺源县,古属徽州),为婺源朱氏旁支,与江右饶州支系同属朱熹远亲,但迁入时间较晚。

迁徙时间: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 年),因徽州地少人多,加之商业活动拓展,婺源朱氏族人朱廷桂、朱廷兰兄弟沿徽商古道北迁,先至安庆府桐城,后因经营茶叶、木材生意,辗转迁入六安州霍山县西南乡(今金寨县南溪镇、双河镇一带)。

分布区域:集中于金寨县南溪镇、双河镇,代表村落有 “朱家湾”“朱家村”。

家族特色:因源出徽州,家族保留浓厚的徽商文化基因,清代至民国时期,该支系族人多以经营茶叶、木材为业,在南溪镇形成 “朱家商号” 聚集区;堂号为 “新安堂”(徽州古称 “新安郡”),与婺源朱氏宗祠保持长期联系。

(三)安庆桐城迁金支系(“桐城朱氏”)

该支系源出安徽安庆府桐城县(今安徽桐城市),为桐城朱氏 “桂林堂” 分支(桐城朱氏为明清望族,代表人物有明代学者朱东润)。

迁徙时间: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 年),桐城朱氏因人口增殖,部分族人自桐城向北迁徙,进入六安州霍山县(今金寨县天堂寨镇、燕子河镇一带),以开垦山地、种植杂粮为生。

分布区域:主要定居于金寨县天堂寨镇、燕子河镇等南部山区,因地处偏远,家族聚居相对集中,保留较多桐城方言与民俗。

家族佐证:现存天堂寨镇 “朱氏祖墓碑记”(清乾隆四十年立)载:“吾族本桐城桂林堂之后,康熙间迁居于斯,耕读传家,子孙绵延”;族谱《桐城朱氏迁金支谱》(清道光版)详细记载迁徙路线与世系传承。

(四)河南光山迁金支系(“光山朱氏”)

该支系源出河南光州府光山县(今河南光山县),为中原朱氏分支,迁入时间最晚,规模相对较小。

迁徙时间:清代乾隆至嘉庆年间(1736-1820 年),因河南光山一带遭受水旱灾害,朱氏族人朱启明率家眷迁入六安州固始县西南乡(今金寨县斑竹园镇、吴家店镇一带),与当地土著杂居。

分布区域:集中于金寨县斑竹园镇、吴家店镇,因与河南接壤,家族文化兼具皖西与豫南特色。

历史印记:斑竹园镇现存 “朱氏家庙” 遗址(清嘉庆年间修建),碑刻记载 “自光山迁此,立庙祭祖,睦邻乡里”,为该支系迁徙的重要实物证据。

三、金寨朱氏家族制度与宗族管理

金寨朱氏各支系虽源出不同,但均以宗族制度为核心构建家族管理体系,通过修族谱、建宗祠、立族规、设族田等方式,维系家族凝聚力,规范族人行为,其制度特征具有鲜明的明清宗族文化共性,同时融入地域特色。

(一)族谱编纂:血缘传承的载体

金寨朱氏各支系均重视族谱编纂,现存族谱多为清代至民国时期修撰,涵盖 “源流考、世系表、人物传、族规家训、迁徙记、祠堂记” 等内容,是考证家族历史的核心史料。

编纂特点:

联宗合谱:清代中期以后,江右饶州支系与徽州婺源支系因同属朱熹后裔,曾尝试 “联宗合谱”,在《金寨朱氏宗谱》(同治版)中统一世系排序,强化 “同源” 认同。

地域适配:族谱中详细记载迁入金寨后的开垦历程、与当地其他姓氏的互动(如联姻、合作垦荒),成为研究金寨地方开发史的重要资料。

教化功能:族谱中 “族规家训” 部分强调 “耕读传家、孝悌为本、睦邻友恭”,如江右支系《家训》载:“勤耕可以足食,苦读可以立身,不孝不悌者,族中共斥之”。

(二)宗祠建设:宗族活动的中心

宗祠是金寨朱氏宗族权力与文化的象征,各支系均在聚居地修建宗祠,作为祭祖、议事、教化、婚丧的场所。

典型宗祠:

梅山镇紫阳堂宗祠(江右支系):建于清乾隆年间,规模最大,占地约 1500 平方米,分前殿、中殿、后殿,中殿供奉朱熹及迁金始祖朱茂、朱盛牌位,每年春秋两季举行祭祖大典,族中重大事务(如族田分配、族人纠纷调解)均在此商议。

南溪镇新安堂宗祠(徽州支系):融合徽派建筑风格,雕梁画栋,设有 “商帮议事厅”,体现徽商家族特色,清代后期成为族人商业活动的联络点。

宗祠功能

祭祀祖先:每年清明、冬至举行祭祖仪式,族人按辈分排列,强化血缘认同。

宗族治理:由族长、族老组成 “宗族理事会”,在宗祠中处理族人纠纷、惩罚违规者(如不孝、偷盗等)。

教育教化:部分宗祠附设 “族学”(如紫阳堂宗祠的 “紫阳书院”),聘请塾师教授族中子弟,推动 “耕读传家” 理念的传承。

(三)族田与族产:宗族存续的经济基础

族田是金寨朱氏宗族的公共财产,由族人捐置或宗族购置,其收入用于祭祀、宗祠修缮、族学办学、救助族中贫困者,是维系宗族运转的经济保障。

族田管理:族田由 “宗族理事会” 统一管理,租给族中贫困农户耕种,租金归入 “族产账户”,收支情况定期在宗祠公示,确保透明。

社会功能:族田收入的 “助学款” 资助族中子弟读书应试,“救济款” 帮扶孤寡老人、贫困家庭,体现宗族的互助精神,也增强了族人对宗族的依附感。

四、金寨朱氏代表人物与地方影响

金寨朱氏历经数百年发展,不仅在当地形成庞大的聚居群体,还涌现出一批在政治、文化、地方治理等领域有影响力的人物,其活动深刻影响了金寨地区的历史进程。

(一)明清时期:耕读传家与地方乡绅

朱世昌(1620-1698):江右饶州支系第 5 世孙,清代康熙年间贡生,曾任霍山县教谕(掌管地方教育),在梅山镇创办 “紫阳书院”,招收周边子弟入学,推动金寨地区教育发展;晚年主持编纂《霍山县志・西南乡志》(今存于金寨县档案馆),记载当地山川、风俗、移民历史,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朱廷玉(1705-1778):徽州婺源支系第 4 世孙,清代乾隆年间徽商,在南溪镇经营茶叶、木材生意,商号 “朱裕泰” 闻名皖西、鄂北;致富后捐置族田 300 亩,修缮新安堂宗祠,同时出资修建南溪镇至麻埠镇的商道,方便物资运输,促进当地商业发展,被六安州府授予 “乡饮大宾”(清代对乡绅的荣誉称号)。

朱启元(1760-1835):桐城支系第 3 世孙,清代嘉庆年间监生,因熟悉地方民情,被推举为天堂寨镇 “乡约”(地方基层管理者),主持修建当地水利设施(如朱冲水库),开垦梯田,解决山区灌溉问题,深受族人及乡邻爱戴,其事迹载于《六安州志・循吏传》。

(二)近现代:革命斗争与地方建设

金寨县是著名的 “革命老区”,近现代以来,金寨朱氏族人积极投身革命斗争与地方建设,涌现出一批革命志士与建设者。

朱雅珍(1905-1932):江右饶州支系后裔,女性革命者,1929 年参加红军,任金寨县苏维埃妇女部部长,组织妇女参加土地革命、支援前线,1932 年在反 “围剿” 斗争中牺牲,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其事迹载于《金寨革命烈士英名录》。

朱先发(1918-2000):南溪镇徽州支系后裔,1938 年参加新四军,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返乡参与金寨县建设,主持修复梅山镇紫阳堂宗祠遗址,推动朱氏族谱重修(1985 年参与编纂《金寨朱氏宗谱・续编》),致力于家族文化传承与地方历史研究。

五、结语

安徽金寨县朱氏是明清时期移民浪潮的产物,其家族历史与金寨地区的开发史、移民史、革命史深度交融。从江右饶州、徽州婺源等地的迁徙,到落地金寨后的垦荒定居;从以宗族制度维系家族凝聚力,到涌现出一批影响地方的代表人物,金寨朱氏不仅构建了自身的家族发展脉络,更成为金寨地方社会变迁的重要参与者与见证者。

现存的族谱、宗祠遗址、碑刻等史料,以及族人的口述记忆,为研究金寨朱氏历史提供了丰富素材,但部分支系的迁徙细节、早期世系考证仍存在史料缺口,未来可结合更多田野调查与跨区域族谱比对(如与江西鄱阳、安徽婺源朱氏宗祠的史料对接),进一步深化金寨朱氏历史及家族关系的研究,为安徽移民史、宗族史及地方史研究提供更详实的案例。

参考文献

[1] 金寨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金寨县志 [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

[2] 六安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六安州志 [M]. 合肥:黄山书社,1999.

[3] 金寨朱氏宗祠理事会。金寨朱氏宗谱(同治版、民国二十三年版)

[Z]. 金寨县档案馆藏,1868, 1934.

[4]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安徽移民史 [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

[5] 朱熹故里文史研究会。紫阳朱氏宗谱汇编 [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0.

[6] 金寨县革命老区纪念馆。金寨革命烈士英名录 [Z]. 金寨:金寨县革命老区纪念馆编印,2005.

中华朱氏网编辑部

2025年10月24日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