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永燃:朱姓南下干部的精神传承与时代回响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2025/10/28|浏览量:146
一、红色血脉的当代延续 —— 后代们的使命传承
朱姓南下干部的后代,早已将先辈的精神刻进生命底色。朱枫的孙女朱晓凤,自2010 年奶奶骨灰归乡后,便踏上了 “红色宣讲”之路。她走遍全国30余座城市,在大中小学、机关单位讲述奶奶赴台传情报的事迹,还牵头整理《朱枫日记》手稿,将其中“为信仰而活”的字句制成文创书签,送给青少年。“奶奶用生命守护的信仰,我们得让更多人知道。”在 2023 年浙江红色文化论坛上,朱晓凤的发言让台下听众热泪盈眶。

朱道南
朱道南的儿子朱建明,虽未追随父亲投身房管事业,却在山东枣庄老家建起了 “运河支队纪念馆”。馆内陈列着父亲当年用过的望远镜、作战地图,还有上海市民赠送的“清官匾”复制品。每逢清明,朱建明都会带着家人和学生参观纪念馆,讲述父亲“手握房权不谋私”的故事:“父亲常说,山东人的脊梁要直,不能被利益压弯。这句话,我们家代代相传。”如今,纪念馆已成为枣庄红色教育基地,年均接待访客超 10 万人次,先辈的坚守正通过后辈的行动,在齐鲁大地上焕发新生。
而那位余姚“朱指导员”的后代,虽不知祖父全名,却用另一种方式传承精神。其孙子朱伟强是余姚某村党支部书记,他借鉴祖父“土改接地气”的工作方法,在乡村振兴中推行“村民议事会”制度,凡事听民意、顺民心。2022 年,村里引进特色水果种植项目,朱伟强逐户走访征求意见,最终带领村民实现年增收 200 余万元。“爷爷当年让乡亲们有地种、有饭吃,我现在要让大家日子更红火。” 这份跨越三代的为民初心,正是南下精神最生动的延续。
在新时代红色教育中,朱姓南下干部的事迹正以更鲜活的形式走进大众视野。2024年,上海推出沉浸式话剧《房管局里的山东人》,以朱道南在沪工作经历为原型,再现他深入里弄调研、拒绝特权分房的场景。话剧采用“时空对话”手法,让当代房管干部与“朱道南”隔空交流,探讨“如何守住为民初心”。该剧在上海大剧院连演 20 场,场场爆满,不少观众看完后表示:“原来老一辈干部是这样为群众办事的,值得我们学习。”
浙江则将朱枫事迹融入校园教育,编写《红色特工朱枫》校本教材,供中小学使用。教材中不仅有文字故事,还配套AR技术,扫描书中插图就能观看朱枫赴台传情报的动画短片。杭州某中学还开展“重走朱枫路”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前往宁波、台北等地,寻访朱枫当年的足迹。“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不再是被动听故事,而是主动探寻英雄精神,理解更深刻。”该校老师介绍,自教材使用以来,学生参与红色志愿活动的人数增长了30%。
福建也围绕朱绍清与山东南下干部协作守海防的事迹,打造“海防精神研学路线”。研学团队沿着当年的海防哨所前行,聆听朱绍清拒绝“四人帮”拉拢、坚守原则的故事,还能体验模拟海防巡逻。“以前觉得历史离我们很远,走了这条路线才知道,正是老一辈的坚守,才有我们现在的安稳生活。” 一位参与研学的大学生感慨道。
朱姓南下干部的精神,不仅是历史记忆,更在当下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上海住房保障工作中,工作人员以朱道南 “以民为本” 的理念为指引,推出 “租房补贴线上申请”“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 等便民举措。2023年,上海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12万套,帮助数万户家庭解决住房难题。“每当工作遇到困难,想到朱道南前辈当年的坚持,我们就有了动力。”上海市房管局工作人员说。
浙江丝绸产业的发展,也延续着朱新予与山东南下干部“协作共赢”的精神。如今,浙江丝绸企业与山东高校合作,开设丝绸设计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两地还共同举办 “丝绸文化节”,推动传统产业创新发展。“朱新予先生当年推动丝绸产业复苏,靠的是创新与合作,现在我们也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浙江某丝绸企业负责人表示,2024 年企业产值同比增长15%,离不开这种跨地域协作的精神支撑。
在乡村振兴战场上,像朱伟强这样受南下干部精神影响的基层干部还有很多。他们扎根农村,借鉴老一辈 “接地气、办实事” 的工作方法,解决村民急难愁盼问题。从山东南下干部当年推动土改,到如今基层干部带领村民致富,变的是时代任务,不变的是 “为人民服务” 的初心。
从先辈的牺牲奉献,到后代的传承践行,再到当下的精神赋能,朱姓南下干部的故事从未落幕。他们的精神如同不灭的火种,照亮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前行之路,在新时代续写着属于中国人的精神华章。
世界朱氏网编辑部
2025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