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华朱氏通志》编纂三十周年:三十载朱志铸华章,千秋文脉润家邦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5/10/23|浏览量:198

						

《中华朱氏通志》 参与人员名单_25.jpg

2025年10月是《中华朱氏通志》工作启动三十周年纪念日期。22日晚上,主编接到成都朱文国老先生打来的电话,说起了家谱事业。朱文国是首届《中华朱氏通志》的主要参与人,由此激发了三十周纪念活动。

时光回溯至1995年深秋,江西婺源朱熹诞辰865周年纪念大会上,“编纂《世界朱氏志谱》”的倡议如春雷炸响,自此,《中华朱氏通志》(以下简称《通志》)的编纂伟业正式启幕。三十载星霜荏苒,从“志谱”到“通志”的名称更迭,从零散史料到鸿篇巨制的涅槃蜕变,无数朱氏宗亲和编纂先驱以赤子丹心,在中华姓氏文化的浩瀚星河中,镌刻下属于朱门的不朽印记。

一、文脉赓续:以圣贤灯火照亮编修征程

这三十年,是对“读书起家之本”的生动践行。1995年江苏大丰的倡议星火,经1998年浙江平阳“通书”研讨的薪火相传,终在2006年海南三亚的编纂攻坚中燎原。朱亮、朱希斌等先驱者,踏遍图书馆与古村落,从《四书集注》的哲思里萃取智慧,于“五伦十义”的传统中锚定方向;朱光天教授以“再作琢磨即可成书”的笃定,为编纂注入信念;朱永怀、朱小珍等贤达慷慨解囊、笔耕不辍,让朱熹“循理保家之本”的家训,化作通志编修的精神底色。


从浙江诸暨的朱子学研讨,到海南三亚的出版会议;从国内宗亲的凝心聚力,到海外游子的跨海寄语,编纂者的足迹丈量着文化传承的广度。他们发掘《五经白话》等珍贵史料,厘清邾国受姓以来的世系脉络,让“耕读传家”的家风从古籍纸页间,鲜活走入当代朱姓子弟的精神世界。

二、凝心聚族:以赤子情怀织就血脉经纬

编纂的三十年,是“敬祖睦族”的信仰凝结成网的过程。朱芳芬在广西奔走征集史料,朱光天在广东伏案考辨文献,朱民在江西梳理支脉源流,朱文国在四川勘校古籍真伪,朱广平深入山东各地动员……无数个日日夜夜,他们或以“五个查清”的严谨方法追溯宗族根脉,或以“电话传情、书信寄意”的赤诚汇聚四海朱姓故事。

海外宗亲跨海越洋,将异域朱姓的发展印记汇入母谱;普通族人省吃俭用,以“千元捐款、万字史料”的热忱支援编纂。正是这无数个体的微光,将散落的“朱姓珍珠”串联成璀璨星河——从先秦邾国的受姓渊源,到近现代的迁徙足迹,250万字的鸿篇里,每一个字符都承载着“天下朱姓一家亲”的深沉情感。

三、守正创新:以时代视野激活传统智慧

这三十年,编纂者们以“现代化”视野赋予古老姓氏文化新生命。他们既严守“老字辈以鼻祖为第一世”的世系规则,确保宗法脉络清晰;又创新“五个查清”工作法,用现代考据学梳理支派、校勘史料。

从1995年的倡议到2007年《通志》下册付梓,编纂团队让朱熹“格物致知”的治学精神,化作对每一条史料“反复琢磨、严谨审定”的实践;让“孝悌忠信”的传统家风,通过“历代伟人风采”“迁徙繁衍轨迹”的生动叙述,成为当代朱姓子弟的精神养分。这部巨著最终不仅实现了“为港澳及海外侨胞寻根”的初衷,更成为解读中华姓氏文化的珍贵密钥。

结语:朱志长流,文脉永续

今日回望,《中华朱氏通志》的三十年来,早已超越一部族谱的意义——它是朱熹理学“知行合一”的当代实践,是朱氏宗亲“敬祖睦族”家风的鲜活载体,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生动范例。

愿这三十载丹心谱就的族史华章,如熹公笔下的文脉长流,继续滋养朱门子弟的精神家园;更盼后来者承继先辈之志,在姓氏文化的沃土中深耕不辍,让朱姓文脉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贡献属于“朱门”的独特力量!(中华朱氏网特别敬献)

世界朱氏网编辑部

2025年10月23日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